項目位于江蘇盱眙,基址西北側為“千里長淮入湖口”的淮河盛景,東南側為“人間仙境若蓬瀛”的第一山,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觀提供了清雅的畫卷底色,而第一山歷史街區與黃梅戲又添上了活潑的生活意趣。
▼項目鳥瞰
場地內現存建筑為三合院,現狀空置,后院有一廢棄水塔。項目擬通過保留建筑與場地的改造利用,建設為當地黃梅戲的茶館式小劇場,并兼具多功能使用可能。
▼基地區位

黃梅戲為盱眙重要特色,飲茶看黃梅戲,在當地頗受歡迎。茶館式小劇場的融合開放與黃梅戲的淳樸輕快一脈相承,以休閑的方式貼近民眾生活,拉近戲曲與觀眾的距離。
▼改造前鳥瞰

設計在充分滿足小劇場功能的基礎上,讓建筑與山水景色以及街區肌理產生對話。保留部分和新建部分自然劃分,并承擔商業與演藝的不同功能,將“看山看水看風景”與“見人見物見生活”相系于這座由老建筑改造成的茶館式小劇場。
▼改造后鳥瞰

1. 大空間的小,呼應山景自然
化解小劇場大空間的尺度感,用折疊起伏的屋頂融入周邊連綿山景環境。建筑仿佛對遠處的山體進行了完型,透出的朦朧燈光又疊加了層次。
▼改造前看向基地

▼改造后鳥瞰

▼改造后看向建筑

2. 新舊對話,空間多元共生
在保留建筑基礎上進行適度改造和加建,并以原有場地庭院作為小劇場觀眾廳銜接新老建筑;觀眾廳局部抬高部分成為天窗,側向采光可兼具大廳的多功能使用;新舊屋頂形式呼應、融為一體而特性分明。
▼生成分析

▼改造后半鳥瞰

▼改造后半鳥瞰

在空間與功能定位上,并不局限于常規劇場演繹,而是建設以當地的特色黃梅戲劇種為基礎的小劇場,結合當地的雨山茶的品鑒,同時引入非遺傳統文化展覽與沙龍空間,形成“黃梅戲+”特色文化館。
▼功能分析

保留原有建筑“間”的格局,墻體中部開洞,聯通原本封閉的空間,形成共享的空間序列。
▼改造前

▼保留建筑墻體變化

▼改造后

▼改造后服務大廳

保留原有建筑的入口空間格局,作為觀演廳入口。暗示空間屬性在改造中的延續。
▼改造后主入口

▼改造后二層廊道

將場地的中心庭院改造為小劇場觀眾廳,并利用鋼結構在兩側撐起屋面,進行有效采光。通過視線分析確定一層大廳與二層樓座布置,滿足不同的觀演需求。木制與磚的肌理,讓內部空間要素具有特殊感知體驗。
▼改造后觀眾大廳

3. 低碳建造,材料循環利用
遵循低碳建造的理念,設計盡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的材料。將建造中臨時拆除的部分屋架、望板、老磚進行循環利用,保留原有材料在建筑使用中形成獨特的紋路。設計植入U型墻體,第一,劃分商業與劇場空間;第二,作為結構部分支撐屋頂;第三,整合暖通設備、水電管道集于設備墻的空腔內。在分割與清晰化空間屬性的同時,集中設備于腔體內,服務內外兩側空間,加強了空間-結構-設備一體化的設計概念。
▼新老建筑交接入口

設備腔體作為劃分空間和結構支撐的要素,強化與屋頂的銜接關系。在原有建筑坡屋頂與部分抬高的屋頂之間、新建雙向屋頂交界處設置高窗,為室內引入光線。柱網與高窗的支承相結合,保持一致秩序。內側屋頂的排水由變截面H型鋼排至兩側落水管。
▼設備墻剖面示意

▼設備墻大樣示意

▼改造后臨山立面

設備龕是設備腔體與室外接觸的“窗口”,規律性的排布在墻體之中。設備龕底部裝設一體式空調,上方和側下方留出風口。設備龕頂部裝設射燈,照射龕壁掛畫。同時,設備腔體中留出的空隙與不同尺寸的管道相匹配,聯合的設備龕設置可打開的檢修口。
▼原有建筑技術圖紙

▼改造后總平面圖

內蒙古艾德邇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整理,如有版權問題,請與艾德邇設計聯系
聯系電話:400-600-9975